第三十五章 父族母族

卖火柴的人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5200.net,最快更新重生官兵捉贼最新章节!

    墨瑜的父族一方,家庭关系相对简单。

    墨丰的父亲,就是墨瑜的爷爷,只是一名普通老百姓,在过去战火纷飞岁月,只是单纯地为了躲避壮丁,和墨瑜的奶奶一道,从遥远老家迁移来此地定居的。

    墨瑜爷爷一辈在此地并没有亲人,而且他老人家在1970年就早早过世。

    墨瑜从未见过面的奶奶,依靠当时大集体时代的力量,凭借她老人家一己之力,将墨丰兄弟三个拉扯长大成人。

    墨丰弟兄三个,现在都聚居在西山村靠山队。

    虽然平时不与墨瑜家来往,但是墨瑜还是比较了解他们家庭状况。

    墨丰是1957年出生,墨瑜大伯1949年出生,墨瑜二伯是在1952年出生,墨丰没有女性姐妹。

    墨丰长得粗手大脚,身材茁壮,在1976年被推荐参军了,成为一名光荣的义务兵。

    在1982年,已经转为志愿兵的墨丰,还是退役了。

    原因十分简单,墨瑜的奶奶虽然有三个儿子,但是在老大、老二成亲成家之后,也早早分家了。

    时间到了1982年,农村开始分田到户了。

    这时已经老了的墨瑜的奶奶,却已经基本丧失了田间劳动的能力,失去自己养活自己的本钱。

    这时,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,墨丰家里就闹出了矛盾。

    在农村,特别是在改革开发初期,一般人家孩子众多,家境都不好。虽说赡养老人是义务,可是执行起来并不得力。

    墨丰不得不脱下军装。

    由于墨丰在军队只是一个老兵而已,退役时并没有被提干。

    那时农村退伍兵已经不如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了,按照当时退役政策,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。

    墨丰只能回家务农。

    回到家乡,虽然墨丰体魄健壮,种庄稼的确也需要这样的汉子。但是种田,对农时和技术把握也不可或缺。

    其实,墨丰并不是一个种庄稼的好把式。

    他年青时就去当兵了,种庄稼,没经验。

    按照一般情况来说,亲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帮助,共同进步。

    但是莫要忘记了这是1982年。

    这个时间段,在农村正是人的思想极大变革的时候,刚刚分田到户责任到人,哪一家不自私地把自家的小日子搞好起来?

    而且墨丰为什么退伍?

    还不是因为分田到户赡养老人的问题!

    墨丰回家是承担他那一部分义务的,还想要帮助,基本上是奢望!

    如果墨瑜大伯与二伯有这份心,或有那份眼光,少一分自私,或许墨丰不会退伍!

    他们没有!

    墨丰回来后立马将老人家名下的责任田一分为三。

    田地有好坏,虽然最终他们采用了抽阄子方式解决的,但是为这件事情,他们兄弟三人有了些矛盾了。

    可惜的是,再后来不长时间,他们家又爆发了冲突。

    墨瑜的奶奶虽然不能到水田里劳作,但是手边活还是能干的。

    老人家出于劳动人民本色和为上人的自觉,在农忙时给这家翻稻谷,却没有时间给那家打草,给这家喂猪了却没有赶鸭子……

    没料想老人勤劳却引起了墨家三兄弟之间的口角与矛盾!

    实际上这些真的是鸡毛蒜皮的小问题,但是,老人却不能如田地一样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的。

    但是,在这个事情,或许真的穷怕了,或许人的自私本性泛滥。在农村越是亲兄弟,小矛盾就越多,兄弟之间如仇人一样的也多了去了。

    此时墨丰一家子虽说还没有到这一步,但是墨丰是从军队里下来,并不太适应农村生活,只是本能地认为他们共同的老娘老了,需要人照顾时期,而不是……

    就在墨丰大道理没有说完时,墨瑜的大伯和二伯家同时提出,要么你老小一个人赡养他们共同的老娘。

    墨瑜的奶奶心中悲哀了。

    凭什么?

    而且她的小儿子还没有成家,这不是雪上加霜么?

    墨瑜的奶奶也是个明白人,如果她一怒之下不再给他们家做事了,那么变相等于墨丰一个人赡养她了。

    而且这样还会有理变成无理。

    再者她老人家与墨瑜爷爷是躲避壮丁来到西山村的,老家多年未回,也没有娘家舅舅一类支撑,有理没有处说。

    如果报告政府请求明断,但是这些都是家务事,清官难断,而且有许多东西实在牵扯不清……

    老人悲哀说我一家过一个月,在哪家过,就给那家做事。

    这也是农村通常的做法。

    然而,这是在1982年的农村,家家户户的孩子不少,住房也不宽裕,老人来了不能不给一个房间住吧?

    这时,墨瑜的大伯和二伯家大义凌然出了一个注意,找到队长作为证人,三家约定:他们共同的母亲和老小过。他们两家每年给老人二百斤稻谷作为赡养老人费用,并且约定老人小灾小病的费用,兄弟三人公摊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完美的方案。

    对于墨瑜的大伯和二伯家,他们的孩子大了,老人不稀见。但墨丰没有结婚,等以后成亲养了孩子,老人还能帮助带一带。

    而且,墨丰也认为这可行。

    亏得这次有村里老队长在,老人家还有四间破茅房,这也算祖产,此时不明确,以后肯定还会再起纠纷。

    就是这样,后来小矛盾小冲突还是不少。

    稻谷也分上风头稻谷和下风头稻谷,那赡养老人的四百斤稻谷却要装六麻袋,重量上还短缺。

    这是小矛盾,墨丰忍了。

    年迈的老娘年龄大了,病自然就多了。

    不说带老人看病时间了,就是有根有据的医药费,墨瑜家的大伯二伯家决绝承担。

    他们认为这是小灾小病,说是墨丰照顾不周造成的,应该是墨丰负责。

    这些还是小矛盾,墨丰忍了。

    墨丰种庄稼不在行,与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在一起,日子并不如意。

    特别是娶媳妇!

    虽然墨丰是膀大腰圆,浓眉大眼,好看,但有个屁用。

    来看亲的人一看到墨丰家情况,茶水都不会喝一口,走了!

    这个与老大老二家无关,都分家了,墨丰也只能忍了。

    进入八十年代,改革开发政策春风已经吹进人们生活中,开始有人外出搞副业,做零工了,跑小买卖……

    可是,墨丰家里还有一个老娘在。

    按照当时的协议,墨丰他们弟兄三人的共同老娘,那是与墨丰过的。

    墨丰不得不被栓在西山村大队的靠山队。

    而靠山队属于西山村大队,但西山村是什么地方?

    西山村的地理那就是不是盆地的盆地。

    西山村三面都有不高的荒山环抱,从靠山队出门不管是去县城还是去滨城,还得绕道渡口乡。

    交通不利,西山村经济环境自然好不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这时的改革开放的春风,在靠山队只能见点风尾巴。

    这时的政策是不管黑猫白猫,逮到老鼠都是好猫。

    可是在西山村靠山队,只能种田才有收入,附近的荒山,就是大树都种植不起来,基本上没有老鼠可逮。

    在靠山队,在西山村,村民社员的青壮男子都愿意外出搞副业。

    当然能够招工,或者吃上商品粮,那不仅仅是西山村的人野望,而是全国老百姓的野望。

    这时,退伍回家的墨丰,空有强壮身体,还有从军队补习班学得的知识和见识,到了靠山队,要照顾老娘,也不得不蜷缩在村子里艰苦度日,就是婚姻那都成了困难户。

    墨瑜的父族关系和人脉就是这样,都在靠山队,事情了解比较清楚。

    但是墨瑜母亲那边家族,虽然原来是在西山村,但是早就不再此地居住了,墨瑜开始并不了解他母亲那边家族情况,也是近期通过对墨丰旁敲侧击,才有所了解的。

    在西山村,原来有一个大户人家,仇家。

    这就是墨瑜外公家,也是墨瑜母族,他们家的条件相对来说十分不错。

    墨瑜外公原来就是西山村大队书记,家里本来也有八个孩子的。

    墨瑜母亲仇菊,排行老七,本来不是最小,现在却是老小。

    因为现在母亲家族中,现在还存在的只有三男两女,五个人。

    墨瑜外公外婆,在他的母亲上高中后的第二年的同一年接连过世了。

    现在母亲直系血亲亲属就是大姨、三舅、五舅和六舅。

    二舅、四舅救和小姨夭折了。

    墨瑜母亲家族直系亲属,现在除了仇菊还在西山村,大姨、三舅、五舅和六舅都不在此地了。

    按道理,如果说墨丰家的本家弟兄都在靠山队,牙齿与舌头关系好,但是相碰撞的时候也多,出现矛盾,不来往,正常。

    可是……

    墨瑜母亲娘家人也不来往,这好像有点奇怪。

    墨瑜大姨,也就是七娘大姐,早年就嫁到县城里面去了。

    自仇菊父母过世后,就不怎么回来,当然墨丰家更没有来过。

    这时城乡差别很大的。

    城里人根本瞧不起农村人,哪怕从农村嫁出去的,不愿意到农村的情况也正常不过的了。

    但是,墨瑜大姨与七娘是亲姐妹呀,这不来往有些说不过去!

    好吧!

    如果按照这时说法的“鸡蛋不为荤,姨娘不为亲”,墨瑜大姨不与墨瑜家往来属于情有可原。

    可是墨瑜的亲娘舅,也是母亲七娘三个兄长,不来往就更为奇怪了。

    墨瑜三舅在渡口乡里粮食部门工作,是粮站的保管员,一家子也住在渡口乡。

    墨瑜五舅就在县城里供销社工作,六舅也在县城的橡胶厂上班……

    可以说,七娘这样的娘家,在这时,应该属于相当不错的家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