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一章 故交

向晚非雪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5200.net,最快更新贞观极品公子最新章节!

    自董仲舒提出“春秋大一统”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,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建议,被汉武帝刘彻采纳之后,从此儒学便成为了正统思想,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。

    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,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,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,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,限制土地过分集中,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,提出了包括“限民名田,以澹不足”,“三纲五常”,等政策。

    西汉武帝在位时期,国家十分强盛,这给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,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,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。

    董仲舒吸收了道家、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,对儒学进行了改造,增加了“君权神授”和大一统的思想,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,也利于社会的稳定,和巩固儒家思想,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。

    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,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、伦理上以“仁”为核心的“三纲五常”、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,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。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,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,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。

    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、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,显得“迂远而阔于事情”。例如,孔子的“仁学”,目的在于通过“正名”恢复“周礼”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,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。

    孟子的“仁政”说,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,但其“仁政”说是建立在“民为贵”、“君为轻”的基础上的,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,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。

    到了汉武帝时期,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,以法家路线为辅助,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,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。

    从此以后,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,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,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华夏古代的国情,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。

    李唐皇室追老子为鼻祖,却没有以道家为治国刚要,概因自视正统,自然要崇尚儒学,自武德皇帝定鼎关中,开国大唐以来,儒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,数以百计的儒学大师被委以重任,或立足朝堂,或主政一方,显赫一时。

    于志宁便为儒学大家,早年广有才名,被前隋征辟,官居县令之职,如今改朝换代,更进一步,成为朝堂之上的重臣。

    太宗皇帝因于志宁学问精深,为人持重,这才以他为国子监监令,为大唐帝国培养后备人才。

    薛琰跟着于志宁步入正堂,这里便是平日里,国子监众监生学习的地方,正堂当中,供奉着孔夫子的画像。

    于志宁上前,先焚了一炷香,才对薛琰道:“今尔进学,当先拜我儒门圣人。”

    薛琰虽然从来都对孔老二不感冒,然而眼下可是大唐,儒学是正统,纵然是薛琰这个穿越者也不敢对这位儒门圣人不敬,倘若他当真胆大包天,做出点儿惊世骇俗的举动,不用太宗皇帝降旨,于志宁这个儒门忠徒就能分分钟秒杀了他。

    恭恭敬敬的上前,双手接过了于志宁递过来的香,跪倒在地,举香对着孔夫子的画像拜了九拜,算是正式儒门,成为了儒门之下的弟子。

    待拜过了孔夫子的画像,于志宁又引着薛琰入座,在大唐,胡椅虽然已经被民间广泛使用,但是在正式场合,人们还是更习惯于传统的跪坐。

    薛琰可就倒了霉,在武阳郡公府,家中早就被他全部换上了胡椅,可是在国子监,薛琰能坐的就只有一个蒲团,而且还必须跪坐,可怜了他那娇嫩的小膝盖。

    强忍着不适,端端正正的坐好,摆出一副恭听教诲的虔诚模样,于志宁是国子监监令,待行了拜师礼,就成了他的授业恩师,这师徒的名分,一辈子算是落下了。

    依照周礼,拜师的仪式可是非常庄重,繁琐的,讲究净手净心,朱砂开智什么的,不过自汉以降,五胡乱华,原本自东周末年就已经崩坏的礼教,到现在其实已经剩不下什么了,那繁琐的仪式,自然也就省去了,倒是让薛琰轻松不少。

    于志宁只是叮嘱了几句,今后要勤学上进,尊师重道,友爱同窗什么的,这拜师的仪式便算结束了,因薛琰已经有了表字,所以于志宁也就少了一个为薛琰定名的机会,倒是让老夫子惋惜不已。

    拜师仪式结束,于志宁原本板着的脸,也舒缓了不少,道:“子玉!”

    薛琰赶紧恭敬应道:“学生在!”

    等薛琰抬起头的时候,竟然发现于志宁奇迹般地笑了,自方才见着这位老夫子,他还以为对方根本就没有笑这种属性呢。

    于志宁看着薛琰,眼神之中满是欣慰,道:“小时见你,甚是顽劣,却不想长成之后,倒是改头换面了,想来我那老友九泉之下,也该瞑目了!”

    薛琰闻言,诧异道:“恩师与先父~~~~~~~”

    于志宁道:“为师与你父薛宝卷是多年好友,只可惜,你父早亡,而今物是人非,眼见得你长大成人,且有了一番作为,为师也大感欣慰。”

    于志宁居然和薛琰那便宜老爹是多年的好友,这倒是让薛琰非常诧异,因为按照薛贾屡次拒绝太宗皇帝招揽的行为,他们薛家与当年秦王府的旧属关系应当很紧张才对啊。

    于志宁见薛琰满脸诧异,道:“意见不合那是公事,交情匪浅乃是私事,公私岂能混淆!”

    原来,于志宁初投李唐之时,被武德皇帝命为渭北道行军总管麾下的记室,曾在薛贾的麾下效力。

    薛贾虽然是一介武夫,却对有学问之人,分外尊崇,于志宁在他的麾下,薛贾却从未将于志宁当成自己的下属,反而持礼甚恭,不曾有丝毫怠慢。

    最开始的时候,自视才高的于志宁对出身寒微,却粗鄙无文的薛贾完全看不起,可是两人相处的时间长了,倔强地于志宁和同样倔强地薛贾,居然成了好友。

    依着两人当时的关系,要是于志宁有女儿的话,可就没有崔家什么事了。

    后来,于志宁成了太宗皇帝的心腹,太宗皇帝曾几次使于志宁招揽薛贾,却都被对武德皇帝忠心耿耿的薛贾拒绝了,可纵然如此,也没能影响到两个人的关系。

    只是后来,太宗皇帝登基,薛贾遭到贬斥,于志宁为了避嫌,才少了与薛贾的往来,再后来薛贾病故,当时于志宁正跟随李靖征伐突厥,连老友的葬礼都没能参加。

    这些年来,于志宁一直觉得愧对故人,也自觉没有脸面去见故人之子,两家便断了往来,可自从薛琰进献了活字印刷术之后,于志宁得知,故人之子居然有这等本事,心中如何不喜,昨日被太宗皇帝召入宫中,得知薛琰将入国子监进学,太宗皇帝还吩咐他,对待薛琰要多加照拂,于志宁立刻明白,这么多年以来,太宗皇帝对武阳郡公一脉的恨意,已经消退了,不禁为故人感到欣慰。

    如今见着故人之子,于志宁的心中,除了欣慰,也不免生出了几分伤感,看着薛琰道:“子玉!你父兄当年为国尽心竭力,你三位兄长尽皆殁于王事,薛家堪称满门忠烈,为师只盼你勤学上进,将来报效朝廷,千万不要坠了你父一世之名!”

    对于志宁所言的期盼,薛琰心中不以为然,薛家为大唐当然可以说是尽心竭力了,他的三个没见过面的哥哥都战死沙场,可就是这般功绩,却得了什么好处,太宗皇帝方一登基,薛贾立刻就靠边站了,以至于忧愤而亡。

    薛琰要是学着父兄的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那才是傻蛋呢,在自己愿意的情况下,改变一下大唐的历史,这一点,自然没问题,可是让他像父兄那般,为了朝廷,连命都不要了,薛琰可就没那个心思了。

    干什么都不如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好,将自己的小家经营好,来得实在。

    薛琰心里这么想,但是嘴上是绝对不敢说的,只是恭恭敬敬的回道:“谨遵恩师教诲,学生永世不忘!”

    于志宁对薛琰的态度非常满意,点头道:“那活字印刷之术利国利民,可是你酿酒,又造那玻璃等奢靡之物,却是入了旁门左道,你当牢记,勤学上进,方为正途,不可被财利所动,迷失了本性!”

    薛琰一边在心里疯狂的吐槽,一边又更加恭敬地俯首再拜,表示自己对于志宁老先生的言语十分赞同。